由理学部主办,生命科学学院承办的重大讲座于2014年6月27日下午14:30-16:00在重庆大学A区国际会议厅306举行。应生命科学学院李正国教授邀请,美国密苏里林肯大学农业与资源环境科学系主任、科研院副院长杨嘉教授做了一场为“Reducing as uptake in rice grain through management strategy(通过管理策略降低水稻籽粒外源污染)”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正国主持。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邱荣富、副院长张泽出席了报告会。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的200多名师生参加了报告。
李正国首先表达了对杨教授做客重大讲座的欢迎,他向大家介绍了杨教授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杨教授的报告从目前人们最关心的食品安全谈起,继而引出人类食用砷(As)超标的食品会引发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严重疾病。在美国As超标的食品60%来自大米,这些大米多产于美国中南部——曾主要种植棉花,种植棉花使用的一种农药MSMA,就是土壤中砷污染的来源。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寻找有效的方法降低水稻籽粒中的砷含量。一方面,寻找砷吸收率低的水稻品种;另一方面,通过化学方法或者农艺措施固定土壤中可被水稻利用的砷。通过大量的实验室和田间试验,他们发现在Zhe733、Rondo和Cocodri三个水稻品种中,Zhe733的籽粒中砷的累积量最少。而土壤中的砷含量越高,植物吸收的砷就越多,那么可以利用什么方法降低土壤中砷的含量呢?其原理是利用Fe(OH)3把砷吸附到它的晶体结构之中。他们发现对土壤做干湿交替处理比长期淹水更能促进砷的吸附并且能够提高产量,另外向土壤中加入Fe的纳米材料也可以增加砷的累积砷的吸附,减少水稻中。同时杨教授还提到磷酸铁,磷酸铝都有可能吸附砷,因此土壤中增加磷酸铁和磷酸铝的含量也能促进更多砷的吸附。
报告之后在场的师生和杨教授关于“砷”的话题进行了广泛地交流,李正国指出杨教授的报告给大家的最大启示就是我们所有的行为都不能以污染环境为前提;任茂智教授则提出我们是否可以找一种强烈吸收砷的植物来降低土壤中砷的含量;殷幼平教授也指出土壤中过多的Fe、P和Al又是否会对植物造成伤害呢?如何来协调矿质元素的使用。师生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最后,李正国代表理学部向杨嘉教授颁发了重大讲座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