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关于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全部授奖项目共315项(人),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16项。在全部授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120项,技术发明奖49项,科学进步奖136项,青年科学奖10人。
我校共有4项获奖项目。其中牵头3项,包含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同时我校作为参研单位获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吕学伟教授主持完成的“高钙镁钛精矿大型电炉冶炼高钛渣关键技术及应用”获科技进步一等奖。数学与统计学院穆春来教授主持完成的“大气海洋和生物学中几类非线性发展方程解若干问题的研究” 获自然科学二等奖。环境与生态工程学院郭劲松教授主持完成的“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关键设备及应用研究”获科技进步二等奖。计算机学院夏云霓教授参与完成的“边云协同的油气物联网智能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项目介绍:
吕学伟指导学生进行钛渣热分析测试
超高温熔体综合物性测试装置
获奖类别与等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获奖项目:高钙镁钛精矿大型电炉冶炼高钛渣关键技术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吕学伟,白晨光,陈小勇,党杰,韩可喜,游志雄,黄北卫,赵仕清,肖军,吕炜,马勇,胡凯,李凯茂,宋兵
项目有效解决了钛渣高温物理化学性质准确测试的国际难题。开发了适合大型电炉冶炼的高钙镁钛精矿预处理、连续加料、关键工艺参数控制、挂渣层稳定控制、终点自动判断等五项关键技术并在攀钢集团成功应用。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我国依赖进口钛精矿冶炼钛渣的瓶颈,为实现采用电炉冶炼国内全高钙镁钛精矿生产钛渣做出了突出贡献。
项目第一完成人简介:吕学伟,男,1982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重庆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矿物加工与提取冶金科学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权发明专利50余项。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攀西地区电炉冶炼全高钙镁钛精矿生产钛渣技术的发展。主讲《铁冶金学》获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称号,近五年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人。
数学与统计学院穆春来教授
获奖类别与等级: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奖项目:大气海洋和生物学中几类非线性发展方程解若干问题的研究
主要完成人:穆春来,米永生,黄代文,郭柏灵
非线性发展方程是现代数学的一个热点领域,活跃着一批世界顶尖的数学家。本成果在2项973项目和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提出了若干新的概念、构建了新的数学模型和新的研究方法,导出了若干新的定理,在抛物方程、色散方程、离子体物理、大气海洋动力学和生物数学中重要的非线性发展方程等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一些非线性发展方程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很好解决了非线性发展方程研究中的若干前沿科学问题,取得了突破性创新成果。
环境与生态工程学院郭劲松教授
获奖类别与等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项目: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关键设备及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郭劲松、高旭、褚华强、黄磊、郑怀礼、李崇明、谭铭卓、高俊敏
本项目围绕污染物的来源、转归路径和理化特征,从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劣质水净化、既有水厂提质改造、新材料新药剂新装备四个方面,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1)开拓并创立了村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与保障技术体系;(2)攻克了村镇劣质水源水高效净化处理系列适用技术;(3)突破村镇既有水厂提质改造关键技术,获得嵌入工艺体系;(4)创新获得多种村镇饮用水处理新材料、新药剂和新设备。取得了成体系的创新性成果。
项目共获得工艺技术20项,新材料新药剂产业化7种;实现3种新装置产品化。获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6项,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各1项,制定污染事故应急技术包1套,填补空白。实施示范工程40余处。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实施村镇饮用水安全工程,推动了村镇安全饮水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学院夏云霓教授
获奖类别与等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项目:边云协同的油气物联网智能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员:宫法明,王淑栋,吴春雷,庞善臣,夏云霓,董玉坤,周林蕻,安丰永,孔祥冲,王珣,刘昕,王雷全,崔学荣,龚安
计算机学院夏云霓教授参与完成的“边云协同的油气物联网智能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建立了完整的油气物联网智能决策体系,发展了智能决策关键技术;在数据层面上,实现了油气领域的数据处理、共享及有效利用;在业务层面上,实现了业务自动重构和业务流智能调控;在系统层面上,研制了边缘设备单元及嵌入式智能程序、云端一体化油气物联网智能决策平台。
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4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支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项,授权16项;登记软著22 项;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其中SCI 期刊论文63篇;培养博士8名、40名硕士,先后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00余次。项目成果的应用已取得超过28亿元的经济效益。